收藏网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传播学案例库
您的位置: 首页 > 案例库 > 编辑学

《科技日报》获“全国新闻奖”版面设计案例

2019-03-14 10:32 浏览次数:489作者:系统管理员

案例简介

  进入新世纪,新时期,《科技日报》从版面上进行了一次比较大的改革。与旧版面相比,新版面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即“网页模式,界面风格”,这是从计算机获得的灵感。一方面,借用计算机来装饰,不能为其他报纸所仿制的;另一方面,只有计算机才是高科技的象征,什么高科技都离不开计算机。


  2001年,《科技日报》拿去参评中国新闻奖的版面,集中体现了改版以来的风格和成果。


  鲜明的计算机风格的界面;富有冲击力的图片和醒目的标题,加之有关克隆技术的图表,构成了整个版的视觉中心;显示大报稳重的深蓝主色调;新闻焦点、消息、评论、图片、图表……丰富的信息含量让读者瞩目……所有的一切都彰显着该报版面的鲜明特色:在不忘政治课宣传功能的同时,尽显科技特色。


  当时,在美国召开了一次有关克隆人的会议,由此,“克隆人”再次成为整个世界关注和争论的焦点。《科技日报》用敏锐的嗅觉,及时抓住了这一焦点,并用头版头条的待遇强势推出这篇报道。这充分体现了其对重大科技新闻的把握能力和她鲜明的科技特色。一张“克隆婴儿”的创意图片既达到了让读者明白的目的,也因其强大的视觉冲击力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他评论或者消息都在时效性或者科技特色上下功夫,从而同头条结合起来,共同构成了一个优秀的版面。


案例成果

001320d36a0b09c2dc9707.jpg

图1 科技日报版面展示

案例访谈

时间:2006年3月17日15:00--16:30


地点:《科技日报》总编辑办公室


访谈对象:陈泉涌(《科技日报》总编辑)


访问者:孙馨、张积勇(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001320d36a0b09c2dca708.jpg


提问:今天正逢科技日报20周年。在新世纪新时期,科技日报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受到新闻界和社会的关注。其中,《科技日报》的版面很有特色,请问个性的版面模式和标识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总编:从版面上,我们进行了一次比较大的改革。原来的版面缺乏特点,和别的报纸没什么区别。科技日报应该具有鲜明的特色,从版面上就应该体现出来。通俗一点来说,就是不看报头,都能知道是什么报纸。这也是我们的一个追求。


现在这个版面,主要是八个字:“网页模式,界面风格”,就是运用计算机获得的一些灵感。现在所讲的核心竞争力,其中重要一条就是不能被别人所仿制。科技日报借用计算机这些来装饰,这就是其他报纸所不能仿制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都不行,只有科技日报才合适。这是一个考虑。


第二个考虑是,只有计算机才是高科技的象征,什么高科技都离不开计算机。所以这也是能够体现科技日报的一个特点。这两个特点是别人无法替代的。


提问:我们看到,《科技日报》2001年8月13日一版获得了第12届中国新闻奖报纸版面一等奖,请您介绍一下版面创作的一些情况。您认为版面为什么能够获奖?为什么选择“克隆人”作为主打?


总编:对于2001年这张版面为什么能够获奖,我觉得最大特点就是有鲜明的科技特色。为什么使用“克隆人”的大照片?主要就是体现版面的神、魂、韵。神,就是版面要有神。魂,就是编辑的力量。韵,就是整个版面的节奏。这是综合的一种标准,就是标题安排恰不恰当,标题够不够精炼,标题是不是“打”人,文章是不是内容都也比较好。这些内容都是种韵味在里头。


这张照片实际上是一张创意照片。克隆人如何表现,这个问题很难。因为现在实际上还没有克隆人,刚出现了克隆狗、克隆猫、克隆羊,所以这种表现力就很形象,“蛋壳里的小孩,都一模一样”。在评奖的时候非常重要的,就是这张照片起了作用。


我研究了很多版面。如果没有照片的版面是获不了奖的。但凡获奖的版面都必须有照片。报纸作为一个平面媒体,实际上就是两大因素。第一个因素就是文字,另一个就是照片。所以用照片来统领整个版面,用照片来提神,这是获得好版面奖的很重要的一个手段。这里就要看编辑怎样去选择照片。


选择照片一定要从读者心理上去考虑。当时也配了一张新闻性的小照片,但它这个只是开会。如果没有图片说明,单看这张照片,你很难想到这是在开克隆人的会。而通过看这张创意照片,你就能看到“呦,都一样,都是克隆人”。因此,拿着这个版面去评奖,当时编辑部最大的筹码就是那张照片,


第二个获奖原因,我觉得是新闻性比较强。因为当时,世界正在争论克隆人,在从伦理道德等其他方面,“多国论证克隆人”,在世界各国当时都是非常热的一个点。所以我们选择的也是这样的一个新闻焦点,新闻性就很强。


别外,还有几篇,比如昨日新闻《昨夜观看流行雨》,新闻性也非常强。


第三个因素,我这个版上都是有鲜明的科技特色。除了文字、照片还有图表、评论,消息都是科技内容。


第四个因素就是日常版面。报纸在一些大的政治活动中,都是同题竞争的情况,你可能会做一个特别漂亮的版,但这不是经常性的,如果在平时都能做出很好的版面就很难得。这其实是一段时间的积累,在读者当中、评委当中形成了一个“印象分”。


还有就是内容丰富。有“克隆人”、有流星雨、有基因最新进展,同时整个版上还有导读、速览、图片、图表、言论,所以编辑的几个手段基本上都体现出来了。既有焦点新闻,又有导读“科技界的浮躁现象”。(当时是科技日报第一个提出的这种现象,至今都未能解决。)所以说,品种比较多,信息量比较大,导读性比较强。


提问:以今天的眼光看,2001获奖版面还有何不足和值得改进之处?


总编:如果说不足呢,现在回过头来看,就是右下方所放的那张图片,影响整个版面的效果,那张是夜间的地球,是很黑的,但也很难弄白。同时它又是一个新闻,所以形式还是要服从内容。内容和形式都很好的版是很难得。因为不是攒很多天一起出报,而是每天都出报,根据每天的内容量体裁衣,那么做出来的版必然有遗憾。


提问:具体版面制作过程中编辑间有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碰撞?比如选择那张克隆婴儿的创意图片,后来编辑部门又是怎样考虑的?


总编:说起克隆婴儿这张创意图片,其实当时还有另外两张照片。但那两张照片在引起人的共鸣方面就差了点。其中一张是男人的裸体,人体的中间部分是条形码,意思就是说只有靠条形码才能分辨克隆人(照片来自PHOTO.COM图片库)。


我们选择的那张克隆婴儿,谁看了照片都会“会心一笑”。但这张男人的裸体,搁在报头这个位置上就会显得有碍观瞻,读者心理上难以接受。这两张照片对比起来,还是克隆婴儿给人的冲击力更强一些,欣赏性也更强一些。所以我们才选择了这张照片。


同时,我们也把新闻性更强的一张“美国国家科学院国际克隆人会议”做成了一个小照片。所以当时为什么把这张照片放大、那张缩小;为什么同样两张创意性照片,我们却选择了这张,这就是原因。


提问:“克隆人”的图片给读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您的解释是,因为现在实际还没有克隆人,对于克隆人很难用一个新闻性的照片来形象表示,因此我们做了这样的处理。但是在业界许多人对于创意性图片的使用还是很有争议的,认为它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您认为应当怎样把握创意性图片应用的尺度?


总编:使用创意性图片,起码的标准是形象,让读者明白。这和虚配照片是一个道理。第二,实际上是以读者为本,帮助读者理解克隆人是怎么回事。可以说,有助于读者理解,这是一条标准。


就和图表的运用一样。图表的作用用四个字就可以概括:“一目了然”,很多东西用了大量文字去说,到头来还不如一个图表能说明白。


今年“两会”期间我们做了很多图表的版面,正如我国各地区资源消耗排名、科技竞争力、区域创新能力排名。这个问题要是用数字、用文字来表述,你很可能表述不清,废话很多,所占版面也很大。但是如果能用一张图表明晰出来,可以说是一目了然,说到底还是有助于读者的理解。


我曾经用过一张“黄河炸凌”的照片,有人就给报社写信说是假图片,虚假新闻。我不以为然。我觉得有这样一个标准:第一,新闻背景是不是真实。如果新闻背景是真实的,起码站得住脚;但如果新闻背景都不真实,那可真是虚假到底了。就比如这张照片,拍的是黄河上的凌,拍的也是当时的飞机,只不过是编辑用了编辑的力量,把它结合起来了(因为一个是天上,一个是在地上,照相机很难拍上,把飞机轮廓剪下来贴在黄河的照片上,表示飞机炸凌的场面)。


这些手段在世界上,在港台报纸上运用是很多的,图表运用的更多。比如当时英国王妃戴安娜撞车身亡的第二天,各种图表纷纷出现:在哪个桥底下,车怎样开过来的,在哪撞的……一目了然,香港的报纸上全都有。因此我认为,最终的标准就是让读者理解。读者不理解,你弄得再好看,也没有用。


提问:右下角关于女性乳腺癌的报道,篇幅很小,而且全文以“最近”开头,感觉时效性差一些。我们想知道在选择稿件的过程中,这篇稿件当时被采用是因为临时用来填补空缺,还是有什么别的考虑?


总编:这些因素都有,但这一块怎么利用也是需要考虑的。对于怎么填这个空白,也不能是随便、不动脑筋添的。我们可以仔细看一下这篇报道,“据新华社上海8月12号电”,13号出的版,时效性是没问题的。再有,这条消息可读性是强的,别看这一小块地方,比旁边的社论可能读的人会多的多。因为它讲的是女性的营养过剩问题,人们都关注健康,尤其是健康的东西也越来越受人关注。这也正是为什么健身房、美容店、减肥场所越来越多的原因。越是科技发达,生活质量提高,人们越关注健康。“上海女性营养过剩,乳腺癌发病率上升”,为什么会导致这种现象?这起码要吸引女性的眼光。


提问:您认为衡量版面优劣的标准是什么?


总编:关于衡量版面优劣的标准,我很难用一句话来定义。因为各个报纸所担负的任务不同,这个标准,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其中也有一些新闻规律可循。比如“活而不乱”,版面让人看着舒服,舒展大方。我们作为一个严肃性的大报,看上去就舒展大方,又不失鲜活,给人一种新鲜的感觉,达到“老调子新感觉”。


第二,“主题突出”。要让读者先看什么,后看什么,编辑一定要找准这个“眼”。像下围棋一样,哪里是点,哪里是眼都很突出。正如“克隆人”这个版,“多国争议克隆人”,主题就非常突出,在版上给人印象最深。


第三,“大菜”与“配菜”的关系。一个报纸上内容很多,不可能让读者从头看到尾,但是如果读者能够看到一篇,或是几米开外看到你的报纸都能被你的标题或是图片吸引过来,这就是成功。因此,主题一定要突出。


第四,该强化的就强化,该弱化的就弱化出来。强化有很多种手段。比如,我可以将标题字号加大,我可以虚配照片,我可以加线加框,我可以做“提要”,这些手段就是强化一篇稿件。在版面上,以视觉中心一下子抓住人。弱化处理也有很多手段,比如标题做的小,做成竖标题,就是弱化。过去经常采用的排竖文,我常说是“与读者作对”,故意刁难读者。现在读横文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因此,横标题就“打”人,竖标题就弱化。这就是强弱分明。


第五,导读性比较强。


第六,标题。一个版面为什么是个好版面,有人理解成版画的好,我认为是不对的。版式设计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韵”,整个版面的节奏把握的好。比如,现在技术很发达,可以将30个字的标题挤成一行,但是这样的标题瘦小枯干,很少有人去欣赏。如果你把标题做到很短、字号加大,精炼到不可精炼了,甚至用各种手段、根据内容来制作标题,比如口语化、琅琅上口,就会让人记忆深刻。以至于有些标题会赢得人的欣赏,会让人记住。一个版面上有十几个标题,要都能做到吸引人、标题到位就不得了了。但是,如果一个版上能出现两三个好标题,我认为就不错了。


另外,还有稿件,稿件是要选择的,另外还要看它的语言怎么样,这就要看编辑的素质了。表面上看都是记者写的,但实际上版面背后的功夫是很难的。因此,我们对编辑的要求,就是版面上至少有两三篇的稿子能够让人读进去。


还有一点是创造性。如果没有创造性、新意,就会很难获奖。特别是在同题竞争的情况下,比如说“两会”开幕、“9.11”事件、伊拉克战争、党的十六大等一些重要的事件,应该说第二天都是同样的、同题竞争性的,你怎样做出和别人不一样的,很难。但你要是做到了,那创造性就很强。


我们有几个照片,是因为当时的情况没有获奖。一个是伊拉克战争。当时因为对伊战究竟怎样报道,上面的态度是谨慎,所以其他报纸的报道都没有放开。我们考虑到,既要符合上面的精神,又得要表现出自己的特点来。因此,在新华社众多图片中,我们选用了这样一张图片--一张赴伊拉克参战的美国大兵母亲的忧郁的眼神。标题采用了“终于”两字,“伊拉克战争终于爆发”,表达编辑对这场战争的看法,很遗憾,因为前一段的斡旋并没有避免这场战争。这两个点和别人就不一样了。


第二个就是十六大。当时很多人都收藏我这张报纸,认为我这张报纸犯了错误。因为和当时别的报纸都不一样,别的都是将胡锦涛、江泽民的伟人图片在头版一放,很死板。而我们就用了通栏大照片,七个人在记者招待会上排一排招手。很多人都看到了这张报纸,觉得不俗,同时也没有违反中央的决定。


还有一个是9.11“事件的。当时中央规定不许报道,在版面上发个小消息就行。但我们在当时认识到这是个重大的国际性事件,它会影响到全世界的局势,甚至经济,现在已经看出了此事件的影响多么大。我们当时就是按照新闻规律去做的,我们用了大照片、大标题,用了字幕式的标题来表示形势发展的程度,美国华盛顿、纽约市的连续爆炸,死了多少人,大楼怎么样,安南、布莱尔怎么表态……都用了”字幕式“的表现。而另外一家报社就挨了批评,因为它没有处理好我们国家领导人的态度,它将我们国家领导人江泽民的表态放在报头底下的一小绺,像是”盖房子灌缝儿“,一点也不舒展,却把布什的讲话放很大的篇幅。这就是政治性问题。


大照片表现出了爆炸后的人心惶惶,图表用地图方式明确标示出爆炸的发生地,”经典瞬间“拍摄了布什正在一个幼儿园里做活动时,他的助手正告诉他事件发生时的表情。而对我国领导人态度的报道也用加框强化来处理,所以整个版式我认为比较完美,充分运用了图片的冲击力、图表的清晰力,但只因当时的政治影响而不能拿出来去评奖。


所以,我觉得一个版面的创造性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孙馨、张积勇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


案例讨论

1、《科技日报》的这块获奖版面的设计思想是什么?


2、这个版面的设计最成功之处何在?


3、通过这个案例,分析版面设计的技巧和应注意的问题。


案例分析

  《科技日报》的版面,前两年名不见经传,这两年却声名鹊起,2001年和2002年的一版更是蝉联了“中国新闻奖”的版面一等奖。细看近几年的变化,“头条+主打”的双赢模式,富于科技个性的计算机界面风格,严肃稳重的深蓝主色调,都在广大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过头看2001年的版面,虽然尚没有运用“头条+主打”的编排处理手法,却仍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后来的版面都是由对这一时期版面的借鉴和发展而来的。


  寻求一般与个性间平衡


  《科技日报》是科技新闻宣传的主流媒体。党和国家有关科技领域的方针政策,科技前沿的动态走向,科技业界的人物事件,顶尖成果等等,是其报道的核心内容。同时,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时政新闻,作为中央级主流媒体的《科技日报》也是非报不可。这就决定了《科技日报》既要具有综合类报纸的一般属性,如政治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更要凸显鲜明的科技个性,为广大读者奉献鲜美的科技文化大餐。


  正是适应这一点要求,科技领域的重头新闻报道始终占据着该报要闻版的重要位置。同时,该报也没有漏报重大时政新闻,而恰恰是注重从科技的角度去解读这些时政新闻,将时政同科技较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2001年8月13日的这个版面很好地体现了《科技日报》试图在时政新闻和科技报道间寻求一个结合点,寻求一种平衡。


  在这一版上,最受人关注的科技新闻占据了报纸最重要的位置。因为一次国际会议而再次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焦点的“克隆人”问题,无疑是当时最重头的科技新闻。报眼是一张超大处理的创意图片,是破壳而生的一群克隆婴儿;头条是蓝底白的大字号的标题《多国论争克隆人》。富有冲击力的图片和醒目的标题,加之有关克隆技术的图表,构成了整个版的视觉中心,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眼球,科技含量充满报面。至今,很多人提起那个版,谈论最多、印象最深的均是那张“克隆人”的创意图片,它带动了整个版的科技含量,也使版面“立”起来了。


  2001年7月,江泽民发表了重要的“七一”讲话,《科技日报》作为中央级新闻媒体也要对讲话进行深入学习。这个版面上就展示了学习的最新成果,一篇题为《科技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五论深入学习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的评论从科技的角度出发,就江泽民对科技的重要观点进行了深入阐述。可以说,这是整个版面上比较“硬”的部位。但该报并没有因为它硬就放弃了刊登,而是用细线框起来,与其他科技新闻作了明显的区分。但处在非视觉中心的左下,同其他新闻比起来又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不是整个版面表现的重点。尽管如此,高大的大字标题与宽广的头条标题相比,其重要性又不言而喻。这种不卑不亢的处理手法很值得目前处于改进宣传报道时期的报纸学习。


  从科技的角度解读时政新闻,强化整张报纸的科技含量,我想是《科技日报》一直追求的。后来发展出的“头条+主打”的编排模式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但2001年这个版面的处理手法也做到了不顾此失彼,我想除了那张克隆人的创意图片,这也是其获得“中国新闻奖”的一个重要原因。


  创新运用版面编排手段


  字符、图像、线条、色彩等版面编排手段构成了版面空间,也是具象的版面,读者在感知它们的同时,就能同时理解它们的含义。另外,不同编排手段的运用又能表达出版面语言的象征意义,读者很难从其中找到显在的评价。


  字符是报纸传播的主要符号。稿件的重要性往往由其在版面的不同位置来体现,这与传统的版面区位分割原则密不可分。但由于某些因素,字符也往往起到提示重要性的作用。就《科技日报》这个获奖版面来说,假如单从位置分析,那篇评论无疑处于很不重要的位置,尤其是整个上半版都是版面的视觉中心。但是,大字号的,高大的标题几乎可以与头条标题并肩,读者从中感受到的又是重要。其他的稿件,比如二条《人来基因组“中国卷”率先绘制完成》,虽然位置好,但小字号标题使它的重要性明显下降了。


  这里,由于《科技日报》要寻求平衡,就往往在标题字符运用上下功夫,有些时候,头条下面有的新闻标题有夺头条的趋势。


  在如今的“读图”时代,图像,尤其是图片对报纸版面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对报纸而言,大幅面的图片往往是版面的视觉中心。《科技日报》也很重视对图像的运用。笔者在该报《中国园区》周刊实习时,最深的体会之一就是如果没有好的、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即便不上图片也不上质量差的照片。由于图片主要来源是新华社发的图片通稿,笔者对“抢”图片是深有体会的。


  再谈这个版面对图像的运用。处于报眼这个显著位置的大幅创意图片--一群破壳而出的克隆婴儿,无疑是版面的视觉中心,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眼球。加上蓝底反白的头条标题和一张有关克隆技术的图表,更是强化了这一视觉中心,使读者的视线很自然地下移。创意图片使整个版面“立”起来了,那张会议照片中背对背站立的两拨人似乎也体现了国际社会对“克隆人”问题的分歧,点拨了新闻报道的主题《多国论争克隆人》。


  多说一句,那张图表的运用也是版面出彩之处。目前,图表对于新闻报道主题的解释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报纸所认可,其应用在报纸上也逐渐多了起来,很多报社都有专业的图表制作师为报纸完成一定要求的图表。但在头版运用图表的版面却很少见。这体现了《科技日报》在头版最重要版面对主题新闻要素最大限度的开发和整合,这种创新运用在那个图表尚不多见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除了照片和喜庆报道外,该报的彩色版面一直是那么清新自然,端庄稳重,全没有一般都市类报纸的花花绿绿。这在头版尤为明显。她作为严肃类的主流媒体,把彩色作为处理版面的一种特殊的手段,不仅仅为了好看,而是用于强化稿件的新闻价值,并确定以深蓝色为主,作为报纸的标识,以此不断加深《科技日报》在读者心里的特有形象。深蓝色底反白的头条标题大大强化了该报严肃稳重的大报风范。


  除了字符、图像和色彩这三个运用最多的编排手段外,线条对于这个获奖版面也是很重要的。正是线条将紧贴时政的评论与其他体裁的报道区分开来,相对弱化了其地位。当然,其重要性在大字号标题上得到了弥补。这正体现了版面的均衡美,不仅在形式上,更在内容上。


附录

  各位同仁,很高兴今天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各位面对面,面对面地交流新闻业务,面对面地切磋版面艺术。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版面操作和编辑素质。这两个方面是有内在联系的,版面是表象,它的背后体现着编辑的素质,编辑素质的高与低也直接关系着版面的强与弱,所以我把它们组合在一起,作为我这次与大家切磋交流的题目。


  三个典型版面的启示


  先讲三个版面


  第一个是“9·11”事件的版面。十月底十一月初,我去美国访问,特意到纽约的 “9·11”现场一看,那地方还是个大深坑,废墟已经清理完毕,准备在建大楼的资金还没有到位,四面被铁栏杆围着。我到那以后没想别的,想起了三年前那个紧紧张张的通宵,想起了两个版面。


  当晚内部有通知,第二天的报纸几乎千篇一面,处理的比较小,我们没有接到通知。那天我们打破常规,用一版一个整版,四版半个版的篇幅来报道“9·11”。这两份报纸出来引起了读者的关注。报社内部有些编辑上班一看到报纸兴奋至极,都说我们的报纸如果每天这样就好了,就可以上摊了。


  还有一家报纸也没有接到通知。处理的也较为突出,规模非同一般。


  但是这两份报纸出来以后,其中另一张报纸就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严厉批评。我们这张呢,没有挨批评,当时我们的总编辑也很紧张,到上面开会不敢抬头,恐怕点到头上。我说我们不会挨批评,因为我心里有数。


  当天我拿着这两张报纸做了对比,有其共同点,也有其不同点。共同点在于,第一,判断都是准确的,都意识到这是一个影响世界、影响国际头号新闻事件,这三年已经看出来“9·11”事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我想这一判断无误;第二,都是不惜版面强势处理。第三,都试图运用大幅图片来反映。


  不同点在于,处理中央主要领导的反应有区别。我们的报纸比较稳妥的处理好了中央主要领导在这个事件发生后所做出反应的消息。一条是致电布什向美国人民表示慰问,一条是关心我国在美人员。而另一张报纸没有在一版上很好的体现,只是在夹缝中“塞”了一条,另外一条则放在了第三版,而在一版上把布什的消息发得很大。这是致命的一点。


  其次,把握这一事件的性质有区别。《科技日报》把握这个事件就是恐怖事件,兼题上连做了三个“恐怖、恐怖、恐怖”,而另一张报纸却是“珍珠港事件在美国本土重演”。这就不是太恰当。


  再次,制作标题的分寸有区别。《科技日报》标的是


  这两个版面的对比主要相差在一个是政治性,版面和文字一样也是政治家办报的体现;第二个对整个事件的把握到不到位。


  第二个版面是今年评选中国新闻奖落选的版面。今年的中国新闻奖刚刚评完几个月,中国新闻奖的版面今年空缺一等奖,把这个名额已经分配到了摄影上去,为什么?这里有幕后新闻。开始备选的版面是我们这里一张头号报纸的第一版,主要内容是去年两会期间最后胡锦涛当选、吴邦国当选,我想很多人都记忆犹新,四行大标题,然后四个照片这样一个版面。在小组定评的时候,把它推荐为一等奖的候选版面,但在全体评委投票的时候没有通过,其他篇目都通过了,但独版面一等奖没有通过为什么?推荐的也说道理,我这个版面是全国一个版面,我估计当然《河南日报》也要对版面,要说版面不好的话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全国统一的都是这个版面,难道还不是最好的版面吗?偏偏评委们没有评这个版面为什么?我觉得有很重要一点,就是我们的评奖是鼓励克隆还是鼓励创新?如果说克隆在科技里是高新技术,但是版面上没有创新就阻碍了创新,这种重大事件我觉得统一版面统一口径是应该的,但是要不要评奖、要不要做为一等奖,做为楷模就值得研究了。我觉得很大的一点就在于如果评了这个版面一等奖那就是对创新的一个打击。第二点那个版也有自身的毛病,毛病在于把领导人的图片放在中间,然后折报时就把领导人的半个脸给折下去了。在这整体效果上应该说也不是太稳妥的,所以这个版面自然会落选,第一轮没有通过,试图第二轮通过第二轮票更少。


  第三个版面是《科技日报》的一个版,也就是2001年获得一等奖的一个版面。这个版面为什么获得一等奖也有人跟我探讨过,我当时也说了几点我说,我这个最后的总结,是我经过版面策划之前和版面策划之后总结出来的。在策划这个版面的时候,这个版面出来的时候,有一种感觉就觉得这个版面有可能做为获奖版面的竞争者,但心里没底。评上以后回过头来再总结那么有好多道理又悟出来了,所以我说这个版面出来之后,我们总结了这么几条。第一条,就觉得新闻性强,特别是新闻版如果新闻性不强是不可能评为好版面的。既有聚焦的新闻,整个上一周“克隆人”当时在国际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正在举行“克隆人”争议的大会,我想这一点是聚焦新闻;别外还有昨日新闻,“流星雨”是昨天晚上的事情,第二天见报,首先是新闻性非常强。第二条,是内容丰富。有“克隆人”、有流星雨、有基因最新进展,同时整个版上还有导读、速览、图片、图表、言论,所以编辑的几个手段基本上都体现出来了。第三条,科技特色鲜明。做为《科技日报》如果全是政治性的新闻那就不是《科技日报》了,虽然它是党报的属性,但是一定要有充分的版面来反映科技新的进展、新的成果、新的争论。第四条,图片突出。图片的运用起到了版面提神的作用,我们用的“克隆人”图片是蛋壳里的小孩儿一个个都一个样,这样的图片给人的冲击力比较强,这个照片不是新闻照片,而是一个创意性的照片,很好的解释了“克隆人”是怎么回事。第五条,日常版面。在报道国家性的重大政治事情时都用统一版面,很难做出好版面,而恰恰是在日常版面中能够出好版面,编辑能够自如的唯我所用处理这个版面,就容易出好版面。第六条,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现在在我们的报纸当中有很多流派,《科技日报》和《河南日报》都是主流媒体、严肃报纸。现在还有一些都市类报纸非常多,都市类报纸比较现代,它更没有一些框、更要走上市场,研究读者、机制也比较活,当然也反映到版面。但是《科技日报》介于两者之间,既是一张党报又是一个鲜明的科技色彩的报纸,它完全可以传统的不能丢,现在的可以吸收,所以我一会儿要讲突出主打,争取头条和主打双赢的格局,精心做好上半版有些冲击力。这些是我们获奖以后反过来悟出来的一些道理,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考。


  我讲的这三个版面,能说明第一报纸版面也是政治家办报的一种体现,但是报纸版面必须与时俱进鼓励创新。报纸版面要体现鲜明的特色,所以我想这三个报纸版面的初衷。


  怎么才能够编辑策划一个上乘的版面,这也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我想我要强调的一点是重要的是思路,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呢,我们《科技日报》和《河南日报》是有不同点,担负的任务也是不同,面对的读者也是不一的,但是我们有一个内在的联系,也就是新闻,有很多思路应该是一样的,这思路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个是满足感,读者阅读的满足感;第二是个依赖感,读者阅读的依赖感;第三个是轻松感,读者阅读起来要轻松;第四个是认知感,读者对报纸个性的认知。


  具体来讲,第一点,以读者为本的这种理念应该是相通的,我到《科技日报》以后,当时《科技日报》提出的是以科技为本,我认为这个是有待于商榷、讨论,所以这几年来越来越明确了要把以科技为本改成以读者为本,另外再加一句,以科技为源读者为本,这是我们要树立的理念。以读者为本应该说是我们新闻媒体共性,现在我们也在讲三贴近,实际上就是以读者为本,读者看什么是要研究,还要完全从读者的角度迎合的。不是光在内容上,而是在版面上应该真正的体现出来,这是我所讲的第一点。


  第二点,让读者一次看个够的理念。我想也是我在《科技日报》一直在提倡的观点,因为我们的报纸很多,而且信息也很多,如果我们找到一个事件只是报道它其中的一点,那么其他读者关心的东西一直看不到,就会通过其他渠道去寻找,现在的读者不象过去的给他什么他就需要什么。一篇主打新闻要有其他的配菜,要有链接、有背景、有相关的东西,所以把整个版几乎都是在介绍这个新闻。读者拿到这个东西他看完了以后,其他所要了解的东西也可以找到,所以这也是体现以读者为本的观念。


  第三就是要从打造好栏目入手,带动整个版面质量的提高。一张报纸现在越出越多,有的进入了厚报时代,让所有的读者都看过来我看是做不到的,我们本人也不是那样读报,从头读到尾没有那么多时间,所以在我们报纸的每一个版上应该营造一个亮点,也就是一个好的栏目坚持办下去。所以我们《科技日报》在一版的报眼位置打造了一个栏目“最新发现与创新”,就是经常登载昨天或者近期的,在国际上的科学新发现、科技新成果,让读者了解那就会给读者产生一个依赖感。今天有什么创新,昨天有什么创新,打开报纸就想要看看昨天有什么创新,这在普通读者当中可能反响不怎么强烈,但是在科研人员当中反响非常强烈。昨天我们开座谈会的时候一个科研人员专门讲到这个问题,我就是看你们报纸的右上角。所以说要打造好的栏目,如果每个版有一个好的栏目站住了,我想你这版就办成功了。你这个版有三分之一的文字读者能读进去了,你这个版算办成功了,让读者把你这个版从头到尾都读下来的是一种奢望。


  还有一个思路强化主打的意识。今天上午我们在跟夜班编辑座谈的时候,后面还有四个字弱化头条,这是我们内部自己说的,对外也就主是讲主打和头条双赢的格局。当时有的编辑还问我,你们为什么要搞这样一个主打加头条的双赢格局?我说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这是被挤出来的办法。矛盾很多,一个是科技新闻和重大政治新闻的矛盾需要处理,如果每天在《科技日报》的头版头条上全是政治新闻,那就不能叫《科技日报》了,但是《科技日报》也是党报,特别有选择的反映政治新闻,所以这两个经常矛盾。还有是工作性的新闻和科技可读性新闻的矛盾,我们《科技日报》也担负着报道科技工作进展的任务,但是这些工作性的新闻往往比较枯燥,如果在中心位置经常出现这种新闻恐怕我们也会失去读者,就变成“谁写谁看、写谁谁看”了。相反现在很多读者对科技新闻的渴望是非常高的,在非典期间表现犹为突出,所以一个事件出来以后,很多人都想听到科技的声音。科技当中有很多科技之迷需要解疑释惑,这样的东西读者爱看,但是工作性和可读性发生了矛盾。第三个矛盾我们有些有背景的稿件,什么背景?发行背景,要发行了给人家谈谈条件,最后人家说能不能给发个头条,当然这个新闻也是可以的也不是说不行,但是我们需要妥协一下。那么这种有背景的稿件和科技新闻稿件的矛盾也出现了。这三大矛盾所以就决定了《科技日报》要走一条自己的路,所以就是“头条加主打”的双赢之路,两个都能够取得相应的效果,都能够满足各方面的要求。


  还有一个思路就是体现版面个性的模式和标识。有些同志可能看过《科技日报》,《科技日报》现在的版面我以为已经形成自己的特色。拿到《科技日报》应该能够摆上五起报头,应该说能够看出来是《科技日报》的。这一点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我们整个版面是计算机模式叫做界面分割,充分运用了计算机上的一些界面呀、点击框呀、滚动条呀、地址栏呀等等,把这些东西都运用到版面上。我们想也只有《科技日报》运用这个模式才合适,《北京青年报》运用这个模式就不合适,《河南日报》也不能运用这个模式,只有《科技日报》能够运用这个模式,因为计算机是高科技的象征,很多高科技不论是高新技术还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改造传统工业都需要计算机,这就代表了《科技日报》。当时也是费了很大气力、动了很多脑筋,究竟什么样的版面最能代表《科技日报》的版面,所以寻来寻去发现有一个广告是这样做的。我们就去拜访,拜访的时候就问是谁做,最后发现是一个民办科技院校里面有两个民办大学的大学生创造的,然后我们把这两个人请来,请他们吃了一顿饭、给了200块钱,我们的创意也出来了,这是第一个模式和标识的问题。第二个就是深蓝色做为《科技日报》的主打标识,我们现在是比较落后呀只有在京城是彩印,如果到外地、到郑州看到我们的报纸都是面孔非常可憎的、傻大黑粗的,不如你们《河南日报》的版面漂亮。要确定一个标识,彩印也是做为一种符号,过去我们黑白的报纸是一种符号文字符号,现在彩印以后又出现了另一种符号彩色符号,所以这两个符号要运用好。现在有好多流派有京派、海派、岭南派、新派等等,这些都不一样的。京派体现了庄重大方;海派比较秀气,但现在看来海派的也在向京派靠拢;岭南派我认为比较俗,无限制的运用色彩,处了照片是彩色的以外。标题也有色彩,标题的色彩是大红大绿运用的很多眼花缭乱没有一个重点,我觉得这个色彩用地过头了。我们看《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标题基本上都是黑色,这样层次感比较强,就形成了自己的一种风格。我们采取不贪多贪精的思路,我们就运用蓝色来代表,《青年报》运用的是天蓝色,天蓝色代表着暇想、代表着渴望蓝天,我在《科技日报》用的是深蓝色,深蓝色代表着科技,我认为好多广告色彩一般都用深蓝色的比较多,不管怎么样我都要确定标识,所以很多报纸在一起的时候很快就能辨别出这是《科技日报》,所以我想这一点也是一个思路。


  还有一点就是制造读者的阅读依赖感。一个是要打造好的栏目,要精心打造;另外一个可以抓住一些题目做一些系列性报道,制造悬念这也是吸引读者的一个方面。最近我们在第四版开了一个“科技改变生活”的栏目,也是贴近者的一个栏目,我们也是在探索。主要是抓住在生活当中一些科技的话题来精心搞一些策划,以新闻事件为载体普及科技知识。最近有一个最现实的就是《河南商报》报道的巨能钙问题被揭露出来了,在京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我们觉得其实这个事件是一个很大的事件,大家都非常关心,有很多人都在补钙,做为《科技日报》怎么才能满足读者的要求,我们想还是从科技知识这个方面下手,因为很多人都有疑问。我听说巨能钙公司电话不断,一会是一个母亲打来的说,我的孩子吃你们的巨能钙好几年了究竟有没有毒;一会是孕妇打来说,听说怀孕期间应该补钙,我天天吃你们的巨能钙,究竟对孩子有没有影响。巨能钙究竟有没有毒各方面也在争论,我们《科技日报》做我们的新闻,通过这个事件普及这方面的知识。比如双氧水,平时谁也不重视,谁也没把它当回事,这个事件出来之后双氧水这个概念就出来了,就深入人心了。有些东西我们不便于下结论,但是可以让读者了解。前些年说的高压电线有没有辐射,很多人买房子买到高压线下面或一侧,又因为辐射的问题纷纷退房。究竟辐射对人体有没有害我们也访了一些专家。前一段禽流感特别厉害,现在的羽绒服又滞销了,我们又访了专家究竟会不会因为穿羽绒服得禽流感。能做一篇做一篇,能做几篇做几篇,做一种系列报道,每天都制造一种悬念,读者经常看你的报纸慢慢就会产生依赖感。


  主要想阐明这个问题重要的在思路,我们的思路通了,我们的版面就能体现好。思路的核心就是读者为本的理念,怎么树立读者为本的理念就是我刚才说的这几点我们的探索,大家还可以再总结总结,还有很多。


  我讲的下一个问题,就是版面的三个标准,分为初级标准、中级标准、高级标准。


  初级标准有这么几个特点,一个就是中心突出。一个版面上如果不能够做到中心突出,这个版面就搭不起架子来了。这个中心有的在头版头条上,有的是在视点中心上,有的甚至在版面的下半部分,这就要根据每天的稿件来定。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有的可以堂堂正正坐头版头条上,有的头版头条因为各种因素被占据了,那我们还有选择在下半部或者在中间部,有的甚至在报眼上。第二点总局要均称。上午也讨论到了这个问题,有人说有些版面上半部分比较重要而且精心打扮,下半部分可以不打扮。那么怎么处理上下两部分,我想还是要讲究均称。现在很多报纸不讲究这个,版面上半部拼命的挤一些题目,因为它要考虑到折报的问题、导读的问题、吸引读者的问题。上半部分做的精,下半部分做的不是太好,给人一种感觉是上重下轻,我想这样不是太到位,应该还是要讲究均称。再一点是文图并茂,这个我不多解释。第四点是方便读者。现在还有人在走竖文,不重视现在读者的阅读习惯,这种情况现在越来越少了,但是还是不时的有出现。有的版面甚至在报眼的地方一个竖标题下来,然后全是小竖文,看的人不多。我说这种版面的这种摆法,这是成心不让读者看,因为现在用竖文,就是用在绕话的那些稿件上,这个稿件又得登、又懒得登、又不登不行怎么办,我用竖文,这是初级的标准。我曾经当总编室主任的时候,有一个新同志来了,来了以后热情很高,晚上一看说那么简单,我三天就拿下来。我说你三个月也可能拿不下来。结果他半年也拿不下来,每天不一样呀一天一个新感觉,一天一个新课题。所以这个初级标准也不好把握,弄着弄着就成了简单堆砌。


  第二个中级标准。比这个一般的标准要上升一点,有这么几点。第一刻意求新、活而不乱。我想一个版面一定要创新意识,这个版面一定要能看到编辑的创意在哪,如果你还是固守总是平平稳稳,我想这个版面很难搞出上升的版面,只能每天对付一下。而且这个版面的部局也应该是活的,但是活又不能乱,比如说对这些稿件的梳理,有很多稿件有内在的联系,这些稿件能不能规在一起?能不能打碎了再串起来,用一个主题来串起来?这就是编辑的问题。有的稿件拿过来一看,有好多内在想通的稿件,有的在报眼上有的在报纸下半部分,一看这个版是零乱的。第二是各得起所、优化组合。上午也有人问我这个问题,有些报纸聘请专门的美术编辑你怎么看?我说我不赞成专门聘请美术编辑做纯粹的版面将,我认为编辑的素质应该是多方面的,他既要有政治的判断能力,又要有美感的素质,还要有文字的功底,还有一条有没有这种把稿件组合起来的能力。什么样的稿件放在什么位置,什么样几个稿件组合一起,最后形成一个版面景观,这一点就是要优化组合而且要各得起所。第三点是点眼突出、导读性强。有些人会下棋,这实践上是一个围棋的理论,围棋要想赢要做点要做眼,那点和眼在什么地方?一个版要有一个亮点或者是用稿件做眼、或者是用照片做眼、或者是图表做眼,一个版面上必须要有一个吸引读者眼光的地方,其他的地方可以围绕着这个点和眼做文章。做好点其他的配菜也出来了,那么层次就分明了节奏感也出来了,读者先读什么后读什么从你这个编辑这里就能有意识的体现出来。第四点是标题出彩、感染力强。上午也有编辑问过我,标题应该怎么办?有人说这个标题是一行题,做一个实题就行了,我也是不赞成。我认为平面媒体最重要的是标题,体现编辑力量的也是标题。有很多我们不能够去左右,比如有些稿件不能动,有些稿件字里行间都找不出新闻来,编辑负责的是把这个稿件升华,稿件升华的手段是什么就是标题。现在网络媒体也是这样,网络媒体最注重的就是标题,因为它的界面有限要有很多内容体现到首页上,所以必须要有标题吸引你点击。再一点平面媒体也就在于文字,标题要做的出彩让人去欣赏,欣赏才能记住。所以我说这一点不能含糊,我还提倡一种美文,报纸要写一些比较美的东西。有些社论一直在突破新的写法,不是现在这种三段论、旧体式这样的写法,能不能找到一条言论也让读者读进去。过去也有过很多这种尝试,我记得我们写绿衣使者的时候赞美矿工,最近开了个世界工程师大会,我说咱们突破,我们要赞美这些世界工程师,通过赞美的语言把他们的社会责任,把他们的智慧写出来,我也是用了一些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写出来的还是不错。再一点合理运用彩色符号,把这个彩色做为报纸版面上的又一种编辑手段、一种符号去运用为版面服务,这就是我讲的中级标准。


  第三个高级标准就是三个字神、魂、韵兼备,这也就到了唯我所用的境界。神、魂、韵是有着内在联系的,什么是神,神就是整个版面上的亮点,亮点做突出,如果一个版面都是平平淡淡没有吸引力也体现不出你编辑的意思。所以我刚才我们获奖的版面的神就在于这张照片,用照片把整个版面带起来了,现在《天津日报》提出一点以照片带版面,就是把照片做为整个版面神的塑造重点。其次是在标题上,再次是在一个组合报道上。其实我们获奖的那个版面这几个都有了,一个是照片、一个是一组稿件还有图表,这样就把神做出来了。再一点就是魂,有人拿过来几个版做前后的对比说,觉得你在的时候版面比较好看,只是从好看来说,所以你走了以后呀我们觉得不好看了,觉得有点散了找不着那种感觉了,究竟是内容的问题还是什么问题?我给他总结了一下,我说你这个版最大的问题是丢魂了,魂什么?魂就是编辑的思想,一个版面的编辑的思想没有了,只是把这些稿件简单的排排坐堆砌上去完事,标题也不去做、大白话,能说多少就摆多长,摆到头摆不下了就来一个调一下头,这种版面一看就是散了架子的。当年我们做了一个版,有一次“两会”期间讨论四大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当时出那个版大家都觉得好,我说好在什么地方就是因为有魂在里面。记者分头采访而且不是一天采访来的,但是到了编辑这,如果说一天一天的发两天的稿件就要发四天,搞不出一个规模也不会留下深刻的影响。我们的编辑很有心,就把这四篇稿子精编,然后冠一个标题叫做“四大工程激活东西南北”,然后把东、南、西、北、中这些稿子分别装进去,然后就在标题上下功夫。这四大工程究竟和老百姓有什么关系,如果单从工作角度上去报道也是一个报道方法,也会四平八稳不会有什么错,但是怎么可以和老百姓联系的更加密切,当时编辑们也讨论了半天,最后从时间距离上来拉近和老百姓生活的关系。比如说西电东送,上海在什么什么时间能用上西北的电,北京在什么什么时间可以喝上长江的水。这几个再做出来以后就不一般了,就把编辑的思想体现出了,自然版面的魂就抓住了。韵就是整个版面的韵律。我们作操有韵律操,版面也有个节奏的问题,强化、弱化这里面有很多值得钻研的,哪些稿件应该强化,强化我要调动各种手段。上午我也讲到比如说“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或者东线工程开始动工,要发这么一条消息也不坏事。如果平时有积累的话,你就可以突然想到去网站上搜索一翻,在报道这个南水北调事件上都有哪些个过去的报道、资料性的东西都可以搜索出来,然后可以丰富你的稿件,这就是强化处理这一块东西。我记得京九铁路的时候,那个版我们得了一等奖,我觉得强化处理的表现就是运用了一个图表,这个图表先声夺人。一个从北京到九江的地图,从上到下经过哪些站,人们关系的就是京九大动脉修通以后,我要去北京要去九江从哪上车?哪有车站?经过哪些地方?读者的第一个疑问是这样的,所以我们要帮助读者拉直这个问号,运用图表是最好的形式。还有“韵”方面的艺术感,艺术感就是怎么去美化,一个标题有的人不愿意做。有的人说标题多长呀,专家说了17个字是最标准的,17个字以上、17个字以下都是不标准的。我不知道这是什么观点,我就想标题越精炼越好、含金量越高越好,只有把标题做的精炼人们才能记住你这个标题。再一点你还可以把标题做大,现在有的编辑图省事,记者写的什么标题就是什么标题,一下20多字都成了细高条,要不是扁的要命。过去和现在不一样,过去是铅字扁的字体排不进去,逼着你要去简化。所以第三个标准我认为是最高标准,“神”、“魂”、“韵”的这种兼备并举结合好才能出现一个比较好的版面。


  另外我再讲一下版面的最新趋势。我们的版面也要与时俱进,有很多获奖的版面拿出来再一看很土很俗,当时自我感觉良好,现在翻过来再看,觉得幼稚的很,这也是时代打下的烙印。总得来说要想搞出好的版面必须与时俱进,能够了解到版面的最新趋势,或者现在正在起的一些变化,所以我做了一些总结,也不见的全面。


  第一个趋势,主打稿件的处理越来越醒目。每一个版都有自己的主打稿件,我们可以看到街头这些报纸更明显,所以说从这一点说已经打破了很多条条框框。过去一版头条必须标题大,其他的都不能超过头条,后面版上的标题也不能超过一版,这是过去有很多清规戒律,现在基本上打破了。可以看到每个版上主打稿件都是通栏标题,有的是大黑题,读者离三米远就可以看到,那个人拿着报纸在看,这个人就可以看到这个标题,然后就让他心动起到这种作用。


  第二个趋势,图文并重的意识越来越强烈。过去讲图文并茂,后来摄影界为了强调自己的重要性提出了文图并重,这个当时也喊得很响。摄影协会的会长叫蒋西生(音)现在已经去逝了,是他提出来这种观点的。但是他那个时候提出来是为了强调图片的运用,并不是考虑整个版面,他的意思就是用的照片越多越好,这也是其中的一个武器,而且是强有力的武器。但是现在看来,不论怎么说从发展的趋势来说,报纸进入这种读图时代。很多都是用图、用照片来反映一个事物、一个事件,而且照片越来越大,现在已经出现了这种封面式的一版,还有画刊式的版面,当时我们在评选中国新闻奖的时候,进入复赛的很多都是这种版面。当时有很多争论,有一种是虚配照片应不应该得到肯定。有一篇稿件,为了强化这篇稿件要找一个图片,但这个图片又不是事件本身,或者有点象征性意义,这种图片我叫虚配,这种图片能不能入围、能不能运用?画刊式的版面能不能入围?封面式的一版可不可以评奖?一个大美人的照片很吸引人眼球,但看了半天没什么东西,就有这些疑问,但是现在都还没有结论。我认为虚配照片是完全可以的,示意性的图片也应该可以的。我曾经做过一个黄河结冰,一到春暖花开的时候容易漫出堤来。飞机去炸黄河里的冰,第二天我们用了一个图片,因为一个是天上,一个是在地上,照相机很难拍上,就拍了一个黄河上的凌,拍了一个飞机,然后把飞机轮廓剪下来贴在黄河的照片上,表示飞机炸凌的场面,第二天接到电话,说是“虚假照片”,其实我觉得不是虚假照片,而是把照片剪贴,是我们运用照片的一个手段。


  香港的很多报纸都是把两个照片接到一块,这也是我们能够发挥报纸的一种效果。能够把两个很远的东西集中到一块,我说,这不是虚假照片,这只不过是新闻照片的另一种运用,所以我说图文并重的意识越来越强烈,图片越来越多,有的越来越大。


  有人提出来图片“糟贱版面”,大概是这个意思,这么大个地方多可惜,登个文字多好啊。我想,一个是要坚定信心,还是要多运用图片,尽可能用图片,从图片的质量找原因。有时候图片不大当图片用,隔档物一样,甚至图片摆拍的较多,有时不凑手,又需要这么个图片,那么图片的质量不能保证。


  还有,一些人的读者报观念,作为我们编辑来说,有个图片可以调解一下读者的阅读感受,还可以运用图片可以单独出现一个新闻,不光是配发的,它也是新闻的一种。


  我在《科技日报》时,有人说,你这个图片跟旁边的文不搭界呀。我说我不是配的图片,图片是新闻的一种。


  第三个,厚题薄文的形式越来越时兴。我们的文字要求越来越短,这是以读者为本的体现,读者阅读的速度,每天的需要,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不可能天天坐下来认真研读你的报纸,需要速览。在速览的基础上,他可能详读一下,在详读的基础上,他可能觉得这篇好,研读。有这么一个阅读链条,这个阅读链条,我们要充分考虑到。所以在标题上一定要厚,一个是大,有些主要的东西要在标题上用简练的语言体现出来,到什么程度呢,读者看了你这个标题基本上了解了文章的大意,只要他不想再去刨根问底的话就行了。我觉得,厚题薄文这个形式越来越时兴了。


  第四点,横向走势的标题越来越明显。这和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相联的,过去我们有一个优越感,觉得汉字比英文优越,优越在我们可以做竖标题,现在这种优越现在看来也应该改变了,现在的读者的阅读都是横向的,“磕头机”似的阅读方法越来越少了,老学究的读者越来越少了,所以就得是横向走,一横向走势就是标题碰标题,现在也不大介意了。用什么区分呢,用标题的字号,用字体的轻重来区分。当然最好还是不要撞题,这个大标题同那个大标题撞在一块,在版面的景观上也是很难看的,但是有时候也无所谓。不要出现整个版很多地方都在撞题。


  第五,引导阅读的角色越来越重视。版面导读的作用我不细讲了。刚才涉及了很多这方面内容。上午有人问我,究竟导读是放在固定的地方好还是随机好?是放在上面好还是下面好?是放在左边好还是放在右边好?这些都不是重要的,主要是导读质量怎么样?如果现在的导读只不过是为了导读而导读,弄了一块地方,这个地方就放导读,每天都要放几个东西,标题也不制作,什么标题就放什么导读,这样做出来以后,实际上是看不见的,读者很难一眼就看到它的。但是如果导读做好了,就起到导读的作用,不论什么形式。


  有人说,一版出现导读,导读的标题是不是必须同后面版上的标题一致?我看也可以不一致,但是主题肯定是一致的。为了增强导读的作用,可以变换导读的手法,增强一些吸引力,我叫它“勾引”读者的力量,可以弄一些迷呀,比较容易让人点击的东西。另外,还可以以多种形式,有的是一块导读,小标题在一块,有的重要的稿件,一版实在挤不上的,可以做为标题导,一个大标题和一版的其他稿件平起平坐,还可以做消息似的导读,一个标题然后有几句话,做为小消息发出去,“全文详见第×版”,导读的形式可以多种。


  第六,版块组合的结构越来越看好。《河南日报》改版后也是这个趋势,就是版块结构,再也不去追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过去特别讲究这种穿插,不能够一篇文章四四方方放在那儿。这也是考虑到读者的阅读习惯,要集中,不能满版,沥沥拉拉,对读者阅读不利,所以现在都是版面结构,追求简洁、明快,是另一种美感。一个版上最多有一、二条穿插一点就行了。


  第七,专题聚焦的表达越来越常见。现在《科技日报》在五至八版在试尝这种作法。就是专题版,专题性。一个事件出来,我要做它的新闻的延伸,或者是新闻的外围。也就是让读者一次看个够,这个版上2/3,为一个主题服务,为一个事件服务。除了主要事件,我要配发其他相关的内容。比如,最近军队的士兵服装换装,这是一个新闻事件,然后我要做一个军队新换的服务里有哪些科技含量,那个军服的布料,获得全军科技一等奖,怎么能够获得一等奖?那个皮鞋是仿皮的,仿的特像,比真皮还结实,这里面的原因?同时还配发其他一些东西,配发十次换装的时间,通过十次换装看出整个军队的变革,我想把这些东西都可以弄到一块,做一个专题来报道。你能够有时间就可以看看这个事件,时间再多就可以拿回去,可以饱览整个新闻事件的全貌、来龙去脉,所以专题聚焦的表达越来越常见了。


  第八,色彩符号的运用越来越普遍,刚才我也讲了,讲色彩和标识的关系上我已经讲到了。


  版面我跟大家交流这些问题,一个是重在思路,思路的核心是读者为本,怎么去体现读者为本。再一点是版面的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提出的这些标准是我总结出来的,也还可以丰富完善,再一点,讲到版面的大趋势,我们可以根据每天的稿件,根据编辑部老总们的意图,结合现在的趋,可以创造出更好的版面。


  再讲一点,标题的制作和图片的运用。


  刚才我讲的版面,接着再讲标题和图片。一个版面就是三大件,一个是版式,一个是标题,一个是图片。这三大件抓住就行了。


  现在有很多报社的组版编辑是编务转化过来的,画个版没问题,装进去没问题,但是神、魂、韵搞不出来,这也是个素质问题,还有就是积累的不多,不是编辑是编辑匠,不能当编辑匠,不能成为会画版的机器。编辑要求是很高的,很了会画版以外,同时还要会做标题,标题的好与坏也直接影响到版的质量,我们评好版面,不光是评版面,还要看整体布局,还有标题做的怎么样,修改稿件怎么样,是整体的素质,打分是从整体打。这里面就涉及做标题,标题作用就不用说了,我只是讲一些做标题的思路和要领,实用一点。


  最近我在《科技日报》找了十条新闻,这十条新闻都是网站上转载过的,但是网站转载了以后,从标题来说,有的尊重着,有的改了几个字,有的面目全非,你只有点击这个标题,看了全篇之后,才发现原载《科技日报》。我找了十条新闻的标题,两边做了对照,咱们登这篇文章的时候标题是什么?再看看人家转载你的时候给你标题怎么做的?对比之后,非常明显,我们的功力比人家差的多,因为他们更重视标题,为了点击率,必然在标题上做功夫。


  比如说,2003年8月31号,登了一个消息“引题:中学生科技创新的一个成功范例 主题:搏弈机器人与人面对面下棋”。《人民网》转载后将这篇消息的主题改为“四中学生发明搏弈机器人”,从发明的角度,这个标题很好,还有一句副题是“与人面对面伸手取棋子”。这个标题比我们的标题高多了,我们的是“器人与人面对面下棋”,这个好多机器人都做到了,它的最大的特点是,能够拿手取棋子,这是最显著的特点。同样的一个消息,标题不一样,《人民网》把主要的东西都提炼到标题上去了。


  还有8月31日,《科技日报》一版刊登的消息“深圳一家五口,四人染色体异常 其中两例异常核形属世界首报》这个标题太专了。都是大而化之,”染色体异常“,”核形属世界首报“,这是《科技日报》的一个弊病,没有把它转化过来,人家把我们改成什么,标题改为”深圳一家五口 四人携带危险的染色体“加了”危险“两字,这个新闻价值马上就提升了。


  还有一些标题,他们也给我们改了。《科技日报》9月1日刊登了一个通讯,《主题:快快乐乐看展览 高高兴兴学科学 副题:美国如何搞科学展览》。这就是我们的定向思维,这太一般了。人家给你改了一个什么标题《美国人为什么爱去科技展览馆?》做成疑问似的标题。科技馆在中国做了一个调查,一年没有多少人去,而为什么美国人愿意去?他做了一个反弹琵琶,在文中都是介绍美国人搞展览的思路。其实上也是从工作中出发的,但是标题一改,反弹琵琶,一下子就抓人了。


  一共十条,我这里举三条,一条都有研究。要做好标题应该有几个要领:一个是标出动感,大家都知道动词是最丰富的,我就很欣赏你们昨天做的标题《红丝带飘在总书记胸前》这一个”飘“字就很有意境,就不同一般。我一看就说”肯定新华社没有这个标题“,这就把动词用地比较好。还有一些我们做的比较好《是谁为埃菲尔铁塔”披“上绿装》,这”披“字,《大海25天”吃“了6000多吨泥沙》,里面的”吃“字,这是指的黄河调沙时的效果。


  第二个是标出情感,有些稿件是情感篇,有些个特别是赞颂英雄人物的,我看过一篇是写任长霞的,新华社的稿子写得非常好,我不知道你们怎么样?有一种情在里面。


  还有一个标出反差,反差最容易引起人们注意。你看说相声的,就是反差很大,经常是一个大胖子和一个小瘦子,逗乐。今天上午我举了一个例子《山绿了 眼红了》说的是当时承包,农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承包后满山绿色,有的人就眼睛就红了,开始抢了,开始刨他的树,用”红、绿“这两个字对行对比。


  每年国庆节的时候都有小学生到天安门广场看升旗,每年一幅照片。我给它加了一个标题”高高的国旗 小小的我“,虽然不是特别对仗,但是可以表示出很多,国旗是高于一切的,我是一个花朵。过去还有很多,我印象中有《取下神像挂地图》反映的是河南人中堂屋里,原来都是挂着神像,后来改革开放,那些人走出去,去创业,都买地图,过去挂神像的地方都换成了地图。一个”取“下来,一个”挂“上去,这些都是反差性的。”红头文件退役 广告合同登台“,一个”退“一个”登“,反差性的最有韵味,最容易被人记住。


  还有就是标出画面,这在体育里最多,你可以形象的描述,看着这个标题,马上在脑子里形成一个画面,这就看你怎么去做。当时我们做了很多,有的记不住了。我们《科技日报》曾做过一个《手腕上长出头发来》,就是一种画面,就是科技发达到什么程度,没有直截了当说科技,把它形象地那么表达。


  还有就是标出声响。这个大家也比较清楚。我们曾经报道过这样一个标题,现在茶的改进,《凉水一冲”哗!“ 香茶即得》,过得觉得得用热水冲茶,现在用凉水冲茶,也很好喝,”哗“字标出声响。


  还有标出幽默。幽默的标题也是最容易打动人,当时河南出现的那个,《假棉花毒大米 坑了人害了己》,带有一点顺口溜似的幽默。


  还有标出跨度,为什么做标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够帮助你升华整个稿件,升华它的新闻价值,我举个例子,当时《小白杨》的作者去世,如果简单的报道:×××去世,但是如果加进编辑的思想,当时我们标的是《又一个”施光南“英年早逝》。施光南刚刚去世没多久,倒在了钢琴上,接着又一个作曲家去世,而且是英年,这就提醒我们社会,要关注中青年这些英才的健康与命运。这就是跨度,不是仅仅就这个消息而报消息。


  还有就是标出疑点。实际上就是很巧妙的疑问句。一个人搞实验,把电脑连起来,我们曾经没有直接说什么,而是这样标《把二十台电脑捆起来能干什么?》。这就给人一种疑点?要干什么?为什么捆二十台电脑?捆起来能干什么啊?最近一个超级计算机在上海正式运行,是这样标的《超级计算机能干什么呢?》,这种标题虽然比较一般,比较口语话,但是特别让人想去看。我们的超级计算机和日美的几乎在技术上没有什么问题了,主要是企业没有去运用,不会运用。帮助企业策划呀,搞什么实验呀,都可以运用的。一听超级好像跟平常企业没有瓜格、不搭界,好像做多么繁琐的东西,实际上这种高新技术完全可以为企业服务。所以”能干什么“标出疑点。


  还有标出主旋律。一般适用于系列性的报道。一个旋律,也要通过编辑提前对事件有把握。两个广西的书法神童,忽然得了一种病,还都得了一样的病,驻广西的中央记者,自发地给自己开了个新闻发布会,我们要通过实际行动,救助两个神童。两个神童命运的报道,很容易起反响,但是这个事情又不会一下子完,也可能治好,也可能治不好。我们就借用了韦唯唱的那个歌《爱的奉献》,用了那个歌词的主旋律,每句歌词都是一个标题。最后真是治好了,治好以后,神童每人写了一张书法,送给那位先生。最后我们用的标题是《死神也忘而却步》,那几句歌词我们全用了。


  还有一些标出气氛,我也不细说了。根据每篇稿件,把握出每篇稿件的分寸、要领,另外还有一些思路,这些思路也是突出一点,不及其余。一篇稿件,面面俱到,删改以后呢,还有一些东西要留着,还得要抓住重点,其他的可以省略。有时候标题出来后也容易引起歧义,有个标题出来后还和教育部打了官司,标题是《今后上大学要交费》,我们是按照新闻规律来做的,整个教育工作会议就这一个亮点,而且是牵扯住千家万户的亮点,我就把他做出来了。这是一个,另外还有教师的工资啦,教师的待遇了,教具的改革了,说的很全面,但是就这一点更和老百姓相关,但是他们说”你导向错误“,和我们交涉。但是在处理上我是要遵循新闻的原则,我主题是这样做的,副题我可以体现,但是没有副题,所以处理上也有不稳的问题。


  还有一个是跳出稿件想标题。这就要联想,有人说你唯心,我说这不是唯心。有些稿件,你睁大了眼睛,但是字里行间找不出做标题的材料。这些稿件很多,所以这个时间别在那死扣稿子了,你可以在旁边联想,有的时候标题特别长,我记得做过一次,《暑期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这都有多少字了,主题词才出来。就想,这个印度影片《大蓬车》和这个很相像,就这样做《暑期迎来大学生”大蓬车“》,今年又来了,《今年又见大蓬车》,每年都要三下乡,每年都做。


  还有一些是雅,雅要雅的有典故,土要土的掉渣。做这样的标题也可以。一到奥运会的时候,我就号召大家都去看水浒,大家都去看《三国演义》,从中找到很多词、句子。土就土得掉渣,用老百姓的话,我记得有一篇稿子,没有审记就想出国访问,做的标题就是《欠债甭想再出国》。有的人拿航天种子蒙人,所以标题就用《甭能航天种子说事》,用这种比较通俗的语言。


  还有照片的问题。照片我们每天都运用,作用就不说了,主要说怎么看新闻照片。什么样的照片是好照片,做为编辑的话要有鉴别力。抓住这么几条:一个,可读性强,有细节、有情节的照片是好照片。它和我们写的稿子一样,写稿子想打动人要找细节,找情节,我现在要求一篇文章没有两个情节,你不要写,照片也是这样。最近这个煤矿,当时有地震,最后的救灾。有一年在张家口的地震,我们的记者跑了去,拍回了一个照片,一个大棚,解决了人们的吃菜问题。这些都是人们感受到的,现在我们四季都有鲜菜吃,想来想去就是一个大棚解决的。所以就挖掘大棚背后的故事,我们搞了十几天都是一字到头,前面几个还好,后面几个”理屈词穷“。一听我上夜班,他们都害怕,为什么?最磨蹭,人家早就下班了,他老不走,弄得都走不成。有时候我坐那儿想,今天这个版一定要自己满意,自己觉得编辑到位才行。


  还有一个自找苦吃,自我加压,如果没有自找苦吃的精神,我想你这个编辑做不好。我们最近也是组织了一组报道--科技创造财富传奇故事。因为我们接触了很多企业家,特别是科技型企业家,在创造财富的时候,有很多这种故事,有的是宽容失败的,有的是鼓励冒险的,有的是做大做强的,有的是靠一个技术发财致富的。这里有很多神奇的故事。写法上我就要求你不能够面面俱到,不能够开天地的写法,现在已经形成一个套路了,一写一个人物通讯,就得从他祖宗八代说起,说他小时候怎么样,中学时代怎么样,当了企业家怎么样,品德怎么样?我就要求你写一个片断,三个因素一个都不能少,一个是技术,一个是财富,一个是传奇。写来的东西还要经过编辑大量的编辑,记者有时一写就写出三四千字,他拨不出来,这时候就需要编辑给他加工,版面编辑不光是画”Z“字,追求一种章回体,章回体最容易表现神奇,看过去古代小说都是这样写。因为我们过去写企业稿子也有犯嫌疑,一写企业的稿子就想”他拿了多少钱?“写得很长。科技如果不能创造财富,科技就没有什么意思,你必须反映出科技创造财富。也必须寻找一种方法去找。有时要写好几遍,要有自找苦吃的精神,有时还自找圈套,就像我刚才说的那个,必须都得一字当头,做这个标题去。当时我们也试尝过不去写企业家的事迹,而是去写他的观点。第一个出来了,×××敢言,下边你给我排去,×××畅言,×××放言,那些词全都用绝了,确实是”理屈词穷“了。但是这一组拿下来一看,就一个工整,这时候成就感特别强。


  还有一点就是编辑眼光,要锤炼眼光,编辑要当到什么份上就是记者给你稿件放心,为什么放心,就是你眼光独特,有时候你看到一个好照片,给他用在最适合的位置,如果你用不到那个位置,第二天他有意见,当然有些意见可以交流。有时一篇稿子里面,可以抓住主要内容,有时新闻淹没在里头,经典的是为天安门事件平反。我们也搞过一次,朱鎔基第一次当总理见新闻记者时,我们的记者在最后追着朱鎔基问了一句:“你对媒体怎么看?” 朱鎔基一回头,“少宣传我,少宣传我。”当时这个东西写了个特写,没有拿出来。当时我在《中国青年报》,我说这是独家新闻,拎出来。写了一条消息,200字,配发出来。这就是编辑从众多被淹没的新闻中抓出独家的东西。编辑的眼光是非常重要的,这是编辑必须具备的素质。


  还有一个是贵在创意。要有创意,要有独到的地方,就不是一般的罗列,现在我们的版面越来越趋向于格式化,现在都是有抽屉,有柜子,往里装就行了。我觉得处理日常版面时,可以这样做,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形成自己的风格,一个是解放了编辑在版面上耗费的时间,可以在软件上多下功夫,比如说做标题,比如说修改稿件,比如说涉猎有关链接的资料。但是抓住机会一定要深加工,有时候打破它,这时候更体现你破格处理,有时候就通开了,没有这一条了,这一条一般就装什么简报呀,什么速览,什么导读了,只要有重大新闻,马上就破格处理。事例很多,我不多讲了。


  还有一点就是自觉积累的习惯。做为一个好编辑,有什么吃什么是不行的。最近我们《科技日报》在四版搞生活科技版,很多用的是总编室的编辑,他们排的很吃力,也很有体会。为什么?过去在总编室,在夜班,我就是有什么吃什么,惯了。今天有什么稿件,反正上面布置好,到时候我装上就行了,最多在稿件上下点功夫,后来让他们去组织一个版,不光是要弄好这个版面,还要组织稿件,甚至要亲自去写,平常就没有积累,脑子一片空白,就给他们开会,开始找题目,“高压线对人体的辐射”,“南瓜是不是降糖”等都是当时想的题目。长时间的积累,平常浏览网上的东西,你储存在脑子里,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用上了。那时候就可以为你整个的编辑添彩。


  我就讲这么多吧,主要是一些探索和一些体会跟大家交流,主要是供大家参考,如果能受到一点启发,我觉得是我最大的欣慰。谢谢大家!

作者:陈泉涌 《科技日报》总编辑